English

绿色扶贫交响曲

1999-12-05 来源:光明日报 周文斌 伍瑛 我有话说

给太阳一个机会,用希望重组春夏秋冬

给地球一个机会,用绿色覆盖东西南北

给富有者一个机会,让奉献唤醒沉睡的良知

给贫穷者一个机会,让银杏送去金色的梦想

给您一个机会,用爱心连接善良的爱心

给我一个机会,让心灵沐浴圣洁的阳光

这是致力于绿色扶贫的冠叶集团一名员工写下的诗句。

这诗句就像一团火焰,燃起了我们每个人的热情;这诗句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每个人的希望;这诗句就像一排巨浪,激荡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这诗句就像一声号角,召唤着每一个为家园、为人类、为未来而顽强拼搏的战士。

保护环境、消除贫困,是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两副担子。环境的破坏与人类的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是贫困;贫困又必然加剧环境的恶化。

冠叶集团的领导者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而义无反顾地投入了保护环境、绿化祖国和消除贫困的战斗,并且高高地树起了一面绿色扶贫的鲜艳旗帜。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项需要万众一心去共同参与的事业。你和我,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孩子,每个人都肩负着自己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参与的机会。

呼唤绿色

科学家证实了一条重要的真理:人类从猿进化而来的过程是在森林中完成的。然而,当人类完成这一进化以后,却又走出了森林,开始向森林宣战。他们燃起冲天大火,抡起锋利的刀斧,架起飞快的油锯,使大片大片的森林毁于一旦。一千年过去了,一万年过去了,森林始终保持着沉默。然而,它终究失去了忍耐,开始了残酷的报复:土壤沙化,大地干裂,洪水泛滥,自然灾害频频向人类袭来。

这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你既然拒绝绿色,大自然就让你尝尝黄色的滋味。你看,在漫无边际的黄色沙海中,艰难跋涉的人们被同样黄色的风沙裹挟其中,挣扎着,呼号着,嘴唇干裂了,喉咙嘶哑了,终于无力地倒了下来,被灼热的沙丘所埋没。你看,咆哮着的洪水挟带着黄色的泥沙,冲出山谷,冲出莽原,肆虐于无垠的原野,桥梁、道路被摧毁了,村庄、工厂被吞没了,人为鱼鳖,生灵涂炭……

人类走到了今天,社会文明已发展到空前的程度,其代价却是绿色被践踏,生态环境遭破坏。据统计,现在每年有1546万公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土地达450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并且仍在以每年700万公顷的加速度扩展着。在我国,每年也有21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漠化,即使地处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豫东、豫北平原,以及北京、唐山、鄱阳湖周边地区,也已出现了2350万亩风沙土地。

生态破坏、土地沙化的直接后果是经济损失的惨重和贫困的产生。经专家们估算,仅荒漠化一项,全世界每年就要损失430亿美元,受害人口高达12亿,占总人口的1/5。我国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65亿元人民币,如果考虑到森林破坏带来的空气污染、洪旱灾害,损失恐怕要大得多。仅1998年的一场洪水,全国的直接经济损失便高达1600多亿元。

我们要战胜贫困,就不能容忍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要消除贫困,就要恢复生态平衡,找回本该属于人类的那片绿色。

一场跨世纪之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为消除贫困而进行了不息的奋斗,并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扶贫开发进展之快,更是创造了世界历史的奇迹。

然而,驱除贫困并非轻而易举。在我们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奋战之后,目前尚有4200万农村人口仍旧衣食无保。为此,党和政府向全国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到2000年,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数十年的扶贫,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我国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地域偏远、交通闭塞、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对这样的地方捐钱捐物,只能是一种应急性措施,而不能保证其经济的长期发展。正如古人所言,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在于将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如果贫困地区失去了造血功能,则贫困就将成为贫困地区的“白血病”。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一剂良方。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冠叶集团才把营造绿色和消除贫困联系到了一起,在绿色扶贫的旗帜下,打响了一场为了母亲、为了孩子、为了森林、为了大地的跨世纪之战。

1999年3月18日,在地处南京、合肥和凤阳大三角之间的安徽省定远县,人们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冠叶集团银杏科技园的开幕典礼。这是冠叶集团与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共同发起的绿色扶贫行动的第一声礼炮。

天上不时飘下阵阵雨点,透骨的寒风不停地吹着,道路旁、田野间各色彩旗在寒风中呼呼作响。唯有那植下不久的数十万株银杏树,似乎懂得这春雨的珍贵,正伸展着刚刚透出绿色的枝桠,承接着那甘露般的雨滴。

省里的领导赶来了,白发苍苍的老将军也赶来了。他们置身于熙熙攘攘的群众之中,满脸笑意,心中荡漾着喜悦和激动。参加典礼的农民们,更是欢声笑语,犹如过节一般。他们从那傲然挺立的银杏林,从那猎猎作响的彩旗上,从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似乎找到了致富的钥匙,看到了明天的希望。

定远县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过皖东的这片土地,这里至今安息着新四军700多名无名烈士。定远县又是安徽省的三大贫困县之一,有的贫困农户的年平均收益还不足200元。据省扶贫办调查,该县有贫困人口3000多户,计14000多人。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才吸引了以“帮助老区发展生产、搞活流通,促进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为己任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和《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关注的目光,也奠定了冠叶集团在这里投资的基础。

冠叶集团是要走出一条科技扶贫、投资扶贫、绿色扶贫的新路子,探索一种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与脱贫致富相结合的扶贫开发新模式。冠叶银杏科技园集种植、生产、科研、贸易、休闲、投资、文化于一体,为了加大银杏的开发深度,冠叶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院携手合作,进行银杏产品的共同研究,他们研制的首批银杏保健食品“冠芝霖”银杏灵芝精,现已开始走向市场。冠叶银杏科技园计划开发的一万亩土地也已如期完成,耗资5000万元种植的银杏树已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就在定远的银杏科技园开幕一个多月之后,绿色扶贫的鞭炮又一次在广东汕头市鸣响。4月28日,冠叶集团华南分公司在这里成立。这家公司把汕头、广州、深圳作为绿色扶贫的华南战场,利用这里的人力、财力优势,加快银杏产品深加工开发。

与此同时,冠叶集团西南分公司在成都挂牌,标志着绿色扶贫行动正式挺进西南,又一个绿色扶贫基地在这里诞生。

6月9日,绿色扶贫行动又推进到了华北,定远县冠叶银杏科技园的天津办事处在天津水晶宫饭店举行了隆重的开业仪式。这意味着绿色扶贫行动将以天津为中心,逐步辐射到华北的贫困地区。

冠叶集团计划以定远银杏科技园为模式,由点带面,连锁推广,准备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各老区建立10个银杏科技园。

托起希望的人们

掀起这场绿色风暴的冠叶集团,原是香港一家涉足商贸、电脑软件、钟表工艺、房地产、医药等诸多领域的企业,1989年开始转向内地投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业绩,积累了雄厚的资金。

1998年,冠叶集团萌生了向农业产业化进军的想法。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银杏树是一种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于一身的名贵树种,开发利用银杏,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项目。我国虽然是银杏的故乡,但至今仍停留在对银杏的果叶进行粗加工的初级阶段,并且缺乏高科技含量的银杏生产基地。如果能通过产业化的科研开发,将银杏加工成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必然有着无限的商机。于是,从这年8月开始,冠叶集团董事长吴斌、副董事长吴震、总经理曾伟雄、副总经理顾仁宏等先后到江苏、山东、安徽等地对银杏资源和开发情况进行系统的实地考察,以便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

就在这时,一场特大的洪涝灾害发生了,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一些本已脱贫的农民,又被重新抛到了贫困线以下,一些尚未脱贫的农民,则更是雪上加霜。

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这场灾情,都在思索着产生这场灾害的深层次原因。大家不约而同地发现,森林破坏,生态失衡,是造成洪水肆虐的一个重要根源。

这场灾害,同样也深深地触动了吴斌。受灾群众的疾苦,令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这年10月,吴斌召集了一次董事会。在会上,他提出了一个绿色扶贫的方案,即通过规模化种植经济价值极高的银杏树和深层次开发银杏产品,来改善老少边贫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

虽然银杏开发是大家的共识,但把它与扶贫联系起来,却仍使董事会成员们感到突然。他们一边听着吴斌的陈述,一边思考着方案的可行性。

经过充分的酝酿讨论,在董事会的5名成员中,唯有来自香港的总经理曾伟雄犹存顾虑。他最大的担心是企业的风险,认为企业只要捐点钱物就可以达到扶贫的目的,扶贫不应当与企业的经营牵扯到一起。此后,他多次亲赴定远考察,深为老区人民的热情所打动,也被老区人民的贫困状况所震撼。当他明白了开发式扶贫的道理以后,竟成了绿色扶贫坚定的支持者。当这一行动启动后,他又去四川的名山、芦山、崇州、都江堰等县市实地考察,积极促成在四川再建一个银杏科技园。

班子的意见统一了,行动起来自然步调一致。于是,一个绿色的希望在这片东方的热土上冉冉升起。

在这些托起希望的人们中,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银杏专家、高级农艺师钱炳炎。钱先生于1964年毕业于南京农学院,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银杏调查和科学实验。1986年,他在我国建起了第一家银杏科研机构——江苏省邳州市银杏科研所。他在20多年的银杏科研生涯中,先后获得17项科研成果,其中有四大发明专利:人工授粉、雌树高位嫁接雄枝条、果叶间种、“宇香”和“亚甜”两个优良品种的培育。他发表过的学术论文有十多篇,其中获一等奖3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他还是《中国果树志》的编委,并参与编写了其中的《银杏卷》。他所撰写的《银杏优良品种及丰产优质栽培技术》一书,被农业部列入“果农必读”丛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邳州市已建成全国著名的银杏生产基地。

通过银杏的种植和开发来使群众脱贫,一直是钱先生的渴求。为此,他曾担任遵义、延安等革命老区的银杏生产顾问,竭力帮助老区人民掌握银杏栽培技术。当冠叶集团在定远建立银杏科技园后,他欣然接受聘请,担任科技园的总农艺师和林木养护管理中心负责人。如今,他正率领着其他农业技术人员日夜奋战在科技园,并对当地农民进行银杏栽培技术培训。正是他的学术造诣,他的奉献精神,保证了银杏科技园的健康发展和银杏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为了这个绿色的希望,冠叶集团的领导者和全体员工的确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他们不辞劳苦,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发动群众参与。由于过度操劳和忙碌,仅半年时间,冠叶集团副董事长、冠叶银杏科技园董事长吴震的体重就下降了20斤。然而,他却说:“只要能把绿色扶贫事业在全国推开,我再瘦10斤也心甘情愿。”

在冠叶集团的领导班子中,副总经理张英雄也是十分忙绿的一个。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绿色扶贫行动的各种场合,他对老区人民的真挚感情和对绿色扶贫的热爱常常溢于言表,因而赢得了“绿色扶贫大使”的美称。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墨翟在文章中谈到过的“漆园”典故,就发生在定远。当时的“漆园”,就是营造漆树林,用来取料造漆。管理“漆园”的官吏叫作“漆官”。由于“漆园”是造福于乡里的好事,所以“漆官”也备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定远县县委书记陈兆丰就常常将今天的银杏科技园比喻为“漆园”,而把冠叶集团副总经理、冠叶银杏科技园总经理顾仁宏比喻为“漆官”。

在当地群众的心目中,顾仁宏确实有着相当的份量。今年定东乡进行乡长换届选举,顾仁宏竟被代表缺席提名,并赢得了不少的票数。这个“漆官”变“乡长”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众志成城铸大业

绿色扶贫行动从一开始就得到党和政府的支持。冠叶银杏科技园建立之初,原国务委员张劲夫就为冠叶集团题词:“绿色扶贫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冠叶银杏科技园开幕时,安徽省副省长张平前往祝贺。4月底,安徽省省委书记回良玉、省长王太华等又专程到银杏科技园视察,并高度赞扬冠叶集团所开辟的这条开发式扶贫的新路子。今年8月初,当冠叶银杏科技园将一份汇报材料送到省政府领导的桌上时,王太华省长高兴地批示道:“这是一件大好事。一是引资开发扶贫,二是因地制宜绿色扶贫,三是科技扶贫,一举多得。望有关方面既要大力支持,创造好的环境,又要认真总结,宣传推广。”张平副省长的批示也表达了同样的喜悦之情:“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帮助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希望冠叶集团扎扎实实把这个项目做好,也希望定远县政府为项目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事实正如领导们所希望的那样,冠叶集团所开创的绿色扶贫事业已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这里有几个很简单的数字。我们即使撇开种植银杏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长期效益不谈,就拿当前的情况来说,每亩银杏林需聘用一名农业工人管护,每位农工月薪400元。现已吸纳270多户、近千人在银杏科技园工作,这些人就是绿色扶贫的最早受益者。定东乡农民张新民十多年前丧妻,如今他已年过50,却因家境贫困,一直独身鳏居。银叶科技园启动后,使他双喜临门:一是因他勤劳上进,被科技园聘为第二工区的工区长;二是由于他受益早,脱贫快,所以喜结良缘。

在定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定东乡丰收村的陆继亮同学,曾于去年考上大学,却因交不起学费而不得不放弃难得的学习机会。今年他再次考取大学,又面对几千元的学费而一筹莫展。所幸的是,就在他绝望之时,适逢全国各地70多名参与绿色扶贫的代表到冠叶银杏科技园参观考察。大家得知这一情况,不仅当场募集了4000元学费圆了他的大学梦,而且还郑重地将一棵银杏树的50年受益权捐赠给他,以保障他今后顺利地完成学业。

提起认捐济困这件事,我们不得不谈到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的三位领导人。他们名叫王作义、韩定平、姚峻,均为老促会副会长,也是戎马一生的老将军。为了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使老区人民尽早脱贫,他们首先提出了认捐济困的设想,并带头作出榜样,在科技园各认捐一棵银杏树,由冠叶集团转赠给三位革命烈士的家属。尤其是王作义将军,对认捐、认种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认捐济困行动如拂面春风,不断把温暖和情意送到贫困户的心坎中,涌现了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事迹。

继老促会三位领导之后,香港同胞林惠霞女士和新西兰友人樊得时先生等,也加入到认捐济困的队伍中来。林惠霞女士专程从香港来定远参加认捐活动。樊得时先生则委托专人来到认捐现场。他们共同把一批银杏树的50年受益权赠给了当地的贫困农民。

在天津冠叶办事处成立之时,著名电影演员郭振清———抗日英雄李向阳的扮演者,首先认种了一棵银杏树,拉开了华北地区绿色扶贫行动的序幕。

天津市宁河县有一位名叫苏惠琴的天津政协委员。她曾给宁河县捐过3辆消防车,在绿色扶贫和认捐济困活动中也不甘落后。但当她参加认捐、认种活动时,却遭到了女儿的反对。然而,女儿的心终被那些积极参与绿色扶贫行动的人的热情所感动。当她认识到这一行动的意义时,不仅对母亲的认捐、认种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而且自己也成了绿色扶贫行动中的一名活跃分子。

广东韶关的刘中华、乔原玲夫妇,是两名高位残疾人。他们在得知绿色扶贫的情况后,深受感动,在自己尚处于贫困边缘的情况下,仍然发动他们周围的残疾人,共同认种了13棵银杏树。在10月24日冠叶集团发起祭奠定远新四军无名烈士时,当场募集的6万元中,就有他们夫妇俩的一分心血。

绿色扶贫行动在全国推开后,四川省老促会的杨超、周灿西等领导,广东省及汕头市的老促会负责人朱小仲、徐斯池等,也纷纷认捐银杏树,以赠给当地的贫困农户。

广州市一家企业的市场总监王晓军,是唐山地震中幸免于难的孤儿。后来,她参了军,成了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以后又成了搏击市场的弄潮儿。她的特殊经历使她从未忘怀过那些贫苦大众。在绿色扶贫行动中,她不仅认捐了两棵银杏树,而且把宣传绿色扶贫当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旅美雕塑家郭选昌教授,曾为美国总统克林顿塑过铜像。铜像不仅被白宫收藏,而且被翻制100个,赠送各国政要留念。他获悉绿色扶贫的消息后,也立即认捐了一棵银杏树,以表达一个海外赤子对祖国人民的关爱之情。

如今的定远,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参与绿色扶贫的热心人士。他们纷纷来到这里参观考察,不仅给贫困农民带来了衣物,而且也加入到了认捐、认种者的行列。

在参与绿色扶贫的大军中,还有一位来自河南省汝州市尚庄乡的党委书记。她叫张延芳,是一位为乡亲们脱贫致富而惮精竭虑的农村干部。为了发展绿色产业,她在当地引种了2万棵银杏定植苗和80万株采叶苗,并且制定了发展2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的宏伟蓝图。然而,资金从哪里来?深加工怎么搞?技术问题怎么解决?一大堆难题摆在她的面前,使她陷入了困境和期盼之中。

就在这时,汝州市人大副主任、林业专家林淑兰给她送来了福音。林淑兰把今年3月21日的《光明日报》送给她,一条《定远县将建世界最大银杏基地》的消息赫然映入她的眼帘。于是,她直奔定远,追寻绿色扶贫的足迹。当她置身于那个绿色王国时,不禁为冠叶集团的领导者的魄力与远见所折服。于是,她又东去上海,叩开了冠叶集团的大门,北上北京,找到了《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的漆志恒总编辑。在漆总的帮助下,她终于把冠叶集团的吴斌、曾伟雄、钱炳炎等领导和专家请到了汝州进行实地考察和合作洽谈。在双方的真诚努力下,尚庄乡已被列入冠叶集团明年的投资计划,一个新的银杏基地即将诞生于中原大地。

面对这浩浩荡荡的队伍,面对一颗颗火热的心,重庆市的女作曲家徐晓东再也坐不住了。她也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并用自己的良知和激情谱写了《银杏颂》和《冠叶情》两首歌曲。如今,这两首歌曲已在绿色扶贫的大军中广为传唱,成为激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